文/李 旭
毛泽东的《炮打司令部——我的一张大字报》发表后,群众进行大规模的游行,表示坚决拥护
聂元梓等7人的大字报,通过毛泽东8月5日写的《炮打司令部——我的一张大字报》而进一步得到肯定
聂元梓等7人的大字报,引起了中央内部的意见分歧。一种意见是乱,让它乱一下好。毛泽东持的就是这种意见。1966年6月12日,毛泽东在杭州召开的会议上表示:派工作组太快了并不好,没有准备,不如让它乱一下,混战一场,情况清楚了再派。
实际上,他的真实意思是不同意派工作组,要放手让群众起来造反,“乱一下,混战一场”。另一种意见是稳,要保持政局稳定。刘少奇持的就是这种意见。他在“文化大革命”刚起来时,就力主派工作组。派往北大的工作组长张承先,就是他亲自点的“将”。当北大出现乱揪乱斗现象时,他支持工作组制止这种现象。他认为,乱是“全国大分裂的开始,不可忽视。”必须制止乱。为此,当清华大学也发生动乱时,他派工作组进驻清华大学。这个工作组由叶林任组长,王光美任副组长。刘少奇派自己的夫人去制止清华的动乱,表明了他要稳定局势的决心。这个工作组进驻清华后,把带头反校党委的造反学生头目蒯大富定为“右派”。
6月21日,刘少奇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上明确地提出:要划一个界限,不能把什么人都说成是黑帮,在运动中要恢复党团组织生活,党委烂掉的,工作组可以代行党委职权。不准随便提出夺权。不要党的领导,中断党的领导,是不好的。他的意见就是一个:不能乱,要稳定政局。
两种意见,并不只是由两个人持有。这两种意见在中央内部都有拥护者。这表明,在中央内部已经产生了比较大的意见分歧。由于毛泽东在党内享有很高的威望,也由于他在中央内部有最后决策权,毛泽东支持的一种意见,不久就占了上风。刘少奇出于对党和人民事业的责任感,不仅坚持自己的意见,还想争取毛泽东转变态度,以保持国家稳定。
1966年7月18日,毛泽东从武汉回到北京。当天晚上,刘少奇便赶到毛泽东的住处,但却被秘书挡了驾,请他明日再来。第二天,也就是7月19日,按照中央工作日程,中央是要召开会议的,实际上刘少奇已经不可能再有机会与毛泽东单独交换意见了。19日到23日,由刘少奇主持召开了关于“文化大革命”的汇报会。
这个会议主要是由刘少奇、邓小平向毛泽东汇报近来全国特别是北京搞“文化大革命”的情况。毛泽东出席并听取了汇报。会前,毛泽东已经先听了康生、陈伯达的汇报,因此他已经对问题形成了看法。当会上刘少奇谈了一些情况后,毛泽东就开始插话。他以严肃的口气对刘少奇说:派工作组是错误的,北京的“文化大革命”搞得冷冷清清,有的学校的大门都关起来了。有的工作组镇压学生运动。
毛泽东在谈话中,还把工作组称为北洋军阀、国民党。他表示,他对北京的“文化大革命”不满意,“感到很难过”。但是,刘少奇却坚持自己的意见。在前几天的汇报会上,面对毛泽东的批评,他没有多说什么。
在7月23日下午的最后一次会议上,他不能不阐明自己的态度了。在这次会议上他明确表示:工作组不能不要。刘少奇此话一出,会场一片沉寂。与会者心里都明白:毛泽东与刘少奇在派工作组问题上的分歧不仅公开化了,而且不能弥合了。
1966年7月24日,毛泽东召见中央政治局常委和“中央文革小组”成员,专门谈工作组的问题。他明确指出:要撤掉工作组。25日,毛泽东接见各中央局书记和“中央文革小组”成员,再次强调要撤销工作组。
他还说:有这么一段,运动冷冷清清,就是6月20日左右以后,有许多地方搞得冷冷清清,“工作组一不会斗,二不会改,起坏作用,阻碍运动”。不要工作组,要由革命师生自己闹革命。在毛泽东已经做出决定的情况下,刘少奇只好服从这个决定。1966年7月26日,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决定撤销工作组。27日,中央决定由“中央文革小组”起草撤销工作组的决定。“中央文革小组”拿出“决定”初稿后,毛泽东亲自做了修改,28日发出了这个“决定”。当天,北京市委率先发出了《关于撤销各大专学校工作组的决定》。几天之内,全国各地的工作组都被撤销了。
工作组虽被撤销,中央内部在这个问题上的分歧依然存在。这种意见分歧虽然表面上是关于派不派工作组的问题,但在深层上,却是要不要搞自下而上的大民主的问题。毛泽东当然也认识到了这一点,他认为,必须通过召开中央全会来最终解决意见分歧问题。
1966年8月1日,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八届十一中全会。这次全会的议程主要有:通过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;讨论和批准十中全会以来中央在国内国际问题上的重大措施;通过会议公报;追认五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关于人事任免的决定。但是,这次全会的实质内容,却是解决中央内部的意见分歧问题。写出北大第一张大字报的带头人聂元梓,被特许列席了中央这次全会。会议期间,毛泽东还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聂元梓。毛泽东在与聂元梓的谈话中,明确表示支持她带头写的大字报,并且说:会后,你要回到北大,组织“校革命委员会”。毛泽东实际上是让聂元梓掌握北大的领导权。但是,会议上对撤销工作组的问题,还是存在不同意见的。为了统一思想,毛泽东于8月4日下午3点亲自主持召开了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。这次会议主要是由毛泽东讲话。
毛泽东的讲话,一开始就批评中央前一段时间领导工作出现严重问题,主要是镇压学生运动,他说,这是“方向问题,路线问题,是路线错误”。他强调:“这次会议要解决问题,否则很危险。”他在这次讲话中,专门谈到了北京大学聂元梓等7人写的大字报,说这张大字报“是20世纪60年代的巴黎公社宣言——北京公社。
贴大字报是很好的事,应该给世界人民知道嘛!而雪峰(指北京市委书记李雪峰——笔者注)报告中却说党有党纪,国有国法,要内外有别。团中央,不仅不支持青年学生运动,反而镇压学生运动,应严格处理”。毛泽东在讲话中点的是李雪峰和团中央,实际上指的是刘少奇和在中央一线(当时中央分一、二线,毛泽东退居二线,刘少奇、邓小平在一线主持中央工作——笔者注)工作的中央领导人。毛泽东的讲话,并没有说服全部与会者,还是有不少人对学生运动和工作组问题持有不同意见,而且,其中,有刘少奇、邓小平这样举足轻重的中央高级领导人。
在此情况下,毛泽东认为,要把“文化大革命”搞起来,还必须有一个大发动。于是,在8月5日,他采取了一个惊人之举。这一天,他写下了《炮打司令部——我的一张大字报》。这张大字报的全文如下:
“全国第一张马列主义的大字报和人民日报评论员的评论(指聂元梓等7人在北大贴出的大字报和6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的评论员文章《欢呼北大的一张大字报》——笔者注),写得何等好啊!请同志们重读一遍这张大字报和这个评论。
可是在50多天里,从中央到地方的某些领导同志,却反其道而行之,站在反动的资产阶级立场上,实行资产阶级专政,将无产阶级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运动打下去,颠倒是非,混淆黑白,围剿革命派,压制不同意见,实行白色恐怖,自以为得意,长资产阶级的威风,灭无产阶级的志气,又何其毒也!联系到一九六二年的右倾和一九六四年形‘左’而实右的错误倾向,岂不是可以发人深醒的吗?”
毛泽东的这张大字报,首次把聂元梓等7人写的大字报称为“全国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”,肯定这张大字报“写得何等好啊!”同时也点明:这张大字报的作用,就是发动“无产阶级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运动”。毛泽东在大字报中虽然没有点刘少奇、邓小平的名,但明显是指他们,而且对他们的“错误”的“定性”也发生了变化,认定刘少奇等人是“站在反动的资产阶级立场上,实行资产阶级专政”,“围剿革命派”,“实行白色恐怖”,“长资产阶级的威风,灭无产阶级的志气,又何其毒也!”
就在毛泽东写出《炮打司令部——我的一张大字报》的当天,他就决定要把这张大字报在八届十一中全会上公开,之后,还要在全国公开。8月7日,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印发了毛泽东写的《炮打司令部——我的一张大字报》,之后,与会的反对学生造反和主张派工作组的人不再说什么了。会议基本定了调子。8月8日,全会通过了《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》。此后,“文化大革命”便在全国真正搞了起来。
在发动“文化大革命”运动过程中,聂元梓等7人写的北大第一张大字报,起到了它的特殊作用。由于这张大字报是聂元梓带头写的,她也被认为“有功”。八届十一中全会开过不久的1966年9月,聂元梓当上了北京大学“革命委员会”的主任,成了北大的“一把手”。
但是,“文化大革命”的结果,是造成了全国性的大动乱,给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了大损失。所谓“全国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”,最终也被历史证明,它不是什么马列主义的大字报,而是反马列主义的大字报,是起煽动动乱、搞乱全国作用的大字报。
“文化大革命”结束后,党组织对写这张大字报的牵头人聂元梓进行了审查。1978年4月8日,北大校党委向中共北京市委报送了对聂元梓的审查处理意见的报告,提出将聂元梓定为反革命分子,清除出党,并建议依法惩办。北京市委批准了这份报告。1983年4月19日,聂元梓被逮捕,经司法机关审理后,她被以反革命罪判处有期徒刑17年。